服务热线
15022775827
戴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时会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这就是黄西。去年,他登上记者年会的舞台,用20分钟的单口相声表演逗乐一大批记者和副总统拜登。这段表演视频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传开,黄西,一下成为了众多喜剧迷心中的“神秘人物”。
“他是怎么做到的?”无数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而黄西的反应很独特,因为“科学界已经不缺我这样的人,但的相声界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他认为,成功是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
白天是科学家 晚上是喜剧明星
“《莱特曼秀》是在曼哈顿中心的埃德·沙利文剧场录制。这个剧场历史非常悠久,英语世界里所有有名的表演者都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从甲壳虫到猫王,从伍迪·艾伦到米奇·赫德伯格。莱特曼先生总是把剧场的温度控制在13摄氏度左右。因为他认为在这个温度下人们比较爱笑……演出结束以后,《莱特曼秀》的领头作家跑到台上来祝贺我。当时我非常激动,因为演出非常成功,我当时感觉,即使那天晚上被一辆汽车撞上,我也会带着笑容。后来一想,不应该这样想,因为我以后还想再到这个舞台上表演。”
这是黄西在他的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中的一段描述。黄西1970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毕业于吉林大学,主修生物化学。黄西在吉大时就喜欢写笑话和讲笑话,喜欢听单口相声。作家马克·吐温与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对他的启发很大。小时候,黄西经常站在电线杆子下听喇叭里的相声,边听边笑,然后再回家讲给母亲听。他在大学期间留了长发,还烫了当时流行的爆炸头,也演过两三个小品。当时的黄西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未来将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本科毕业后又进入中国科学院念了硕士,1994年,24岁的黄西前往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
他曾经的梦想是在大学找到一个生化教授的职位,而现实却是迫于生计,他放弃继续深造,选择到麻州剑桥市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工作,从事癌症研究,这是2000年。2001年,同事带黄西去休斯敦一家相声俱乐部看了场单口相声,那是他次知道也有单口相声,一下子就迷上了。从此,乏味的工作之余,黄西的乐趣就是创作相声段子。他收集笑料、不辍创作,还参加了一个“笑话写作培训班”,接触到喜剧圈。从此,黄西开始了“双面人”生活——白天在制药公司上班,晚上四处寻找登台机会。
2002年冬天,波士顿的一个名叫“汉纳”的体育酒吧,一个身材瘦小、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国男子走到角落里的麦克风前,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文作自我介绍,要给大家表演单口相声。这是黄西次登台,5分钟之后,既没人笑也没人鼓掌。等他走下台,有个陌生人走过来对他说:“你可能很有趣,但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次表演以失败告终,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
用做实验的精神讲笑话
黄西的份工作是在剑桥市的一个生物技术公司,没到一年半就倒闭了。然后,他在波士顿就另外找了一份工作,在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赛诺菲-安万特做高级研发。
在生物制药公司工作,对于黄西来说,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黄西还经常被学校请回去,为即将找工作的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告诉他们,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是如何拿到大型企业生化科学家这样的职位的。不过谁也没想到,黄西会放弃每年6位数的稳定收入,成为一个单口相声演员。
黄西说,次去听单口相声,尽管只听懂了一半的笑话,但他对此非常着迷。尽管黄西的GRE成绩非常好,但是到了,他面临了和许多留学生同样的问题——“张不开嘴”。“人常用的词,经常在书里学不到,我觉得这也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弊病。我们在学校里整天学This is a desk(这是一个桌子),我去17年一次也没用过这句话。”但是他不怕说话,“听不懂就多听,说不好就多说”。黄西说,即使自己现在已经成了一名职业的单口相声演员,骨子里,他依旧是个科学家的做派。
谈早年的英文段子,黄西说:“他们就是听不懂呀,他们甚至觉得我说的根本不是笑话。”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白天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晚上在家里写笑话。黄西说,写笑话时他依旧“沿袭了科学的方法”。他在一些小场合测试了数百个笑话。他说,就像筛查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一样,有时一百个笑话中只有一个可笑。
“在我情绪低的时候,总会想起在吉林大学时的一个同学,他的爱好就是高等数学,虽然学得不好还不及格,但他就是爱好这个。后他补考也过去了,但还在做高等数学题,他就是喜欢做这个。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不一定做成功了才算成功。”
在《莱特曼秀》“翻身”
“《莱特曼秀》表演单口相声的亚洲人。”这是很多媒体给黄西贴上的“标签”。很多人说,黄西通过《莱特曼秀》一炮而红。不过黄西说,没有之前8年几千个段子的积淀,根本不会有他和《莱特曼秀》的交集。
“有一次,有人说给我50美元,在一个相声剧场作开场演出,我答应了。演出结束后,那个人说我不能给你50美元了,老板不同意,算我欠你一个人情吧。”黄西在书中回忆,“那个时候,我觉得真好,有个喜剧圈的名人欠了我一个人情。虽然我之后再也没有和他合作过。”
“黄氏幽默”里总是散发着这种自内而外的智慧、思考和讽刺的力量。黄西的包袱抖得非常有智慧,甚至有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意思。他的单口相声完全不同于一些演员的口水滔滔,而有另外一种喜剧的魅力——全部是简单的字词,讲那种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的冷幽默。
2009年4月17日,黄西登上了著名的《大卫·莱特曼秀》的舞台。这次演出非常成功,黄西每抖一个包袱,观众都会回赠雷鸣般的掌声,短短六分钟的演出视频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千万次的点击率。这一天,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其后,另一档收视率极高的日间脱口秀节目《艾伦秀》也向黄西伸出橄榄枝,多次邀请黄西上台表演。
2010年3月,黄西在华盛顿举行的广播电视记者协会宴会上为副总统拜登等人表演。能在记者年会上表演,对的相声演员来说是非常高的荣誉。收到邀请后,黄西非常激动:“从2009年12月开始,我就开始为记者年会做准备。每天送完孩子上学,我就去咖啡厅写一个小时笑话,然后再去上班。”年会上,黄西的表现非常出色,也让他在国内获得了非常多的粉丝。“很多高中生给我寄来英文笑话。”黄西说,没想到,自己在的成就可以这么快地影响到祖国的年轻人。
记者手记
“单口相声让我激动”
成名之后的黄西有了经纪人,演出收入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过,黄西仍然是从前的样子: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件,所有衣服依然由太太购置。“我太太会一次买5件衣服回来,我从中挑选2件合适的,然后她再将余下的衣服退掉”。
从一名生化博士毕业生,到专职相声演员,黄西这一步走了11年。这样的高智商、高学历的喜剧演员的成功之路,因为一路与笑话相伴,加之他特有的幽默表述,让外人很容易忽略掉成功人士通常所要经受的重重磨难与艰辛。不过,读黄西的自传,我们仍然能够在其成名前的经历中感受到欢笑背后的辛酸。
在黄西的微博上,有网友向他提问:在这样看重人生兴趣的华裔多吗?黄西坦白地回答:不多。黄西说,在做单口相声演员之前,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其他的爱好,比如高尔夫球、射击等等,后发现,“单口相声让我激动”。看到这个回答,我们终于理解这个一直做着科研,却老是想着“讲段子”的黄西为何放弃高薪改行了。
眼下,黄西正在筹备一档自编自演的情景喜剧,目标还是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移民生活的状态。“我想让人知道,单口相声是一种看待社会的方式,我觉得有意义,我会一直做下去。”谈到回国的计划,黄西说他也考虑过回到中国进行演出,不过需要先创作出适合中文语言环境的段子。“语言环境、生活背景都会对一个笑话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黄西认为,写出好的中文段子也需要他不断地“试验”。未来,黄西还想筹备一个动画剧,让中国的孩子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学习纯正的生活用语。这个梦想对于黄西来说,也不会太远了。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上一篇:励志小故事
下一篇:琛航科技特开设耗材热线和客服热线